实际上抗倭战斗中,指挥的是明军将领邓子龙,李舜臣只不过是个先锋而已。但是为了突出朝鲜人的光辉形象,在后世的韩国历史中,明朝将领被说得一无是处,好像没有李舜臣就打不赢露梁海战一般。实际上稍微有头脑的人都知道,如果李舜臣那么能打,倭寇见到他就崩溃,还向大明朝求什么援兵?
当然这样软弱的朝鲜只是过去,自从朱聿键的唐勇占据朝鲜之后,这里的历史就走上了拐点。有唐勇两个师的整编和训练,朝鲜甚至先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组建起了近代化的部队编制。
为了能够更好的掌控朝鲜军权,刘体仁将自己的部队编制打散,与朝鲜军队编制在一起,所有要害部门的主官都变成了汉人指挥。反正朝鲜人也都能说汉语,双方并没有沟通上的障碍,所以这样的合练起到了很大效果。
刘体仁和袁宗第本来都是万人左右的两个师,与挑选出来的六万朝鲜精兵混合在一起,组成了两个大编制的部队,在请示了朱聿键的意见之后,这个编制被称为军,刘体仁和袁宗第也成了朝鲜新编第一军和第二军的指挥官。
刘体仁的朝鲜第一军是主力部队,拥有四个师的兵力,这其中第三师驻守汉城,由宋献策暂时管理,第四师则驻扎釜山,其中一个营还在对马岛上修建据点。另外的两个师则由刘体仁率领,驻扎在义州,与华夏的九连城隔河相望。
袁宗第的第二军将军部设立在平壤,但主力部队则分布在靠近鸭绿江沿岸的十五个大据点内。这些据点分为两线,第一线八个据点,分别修筑在六个鸭绿江水流最缓深度最浅的地方,另外两个则修在北方长白山的两个重要山口处,将这一线所有容易遭到攻击的地方都保护了起来。
第二线的七个据点安置的是预备队,以及专门为前线准备的补给物资。这些据点有第一线的八个据点保护,相对比较安全,也不需要太过严格的预警体系。它们与第一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