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身后,对主阵地上的那个连形成了合围的态势。要撤出这个连,就必须由侧阵地上的那个排提供掩护。
但是,主阵地的那个连撤出之后,美军势必马上包围侧阵地。以一个排十几个人的兵力(当时仅剩十几人),想要突出重围后撤,根本不可能。
二选一。
主阵地上有一个连的兵力,侧阵地上是一个排。
侧阵地的那个排的指挥员给团长发了做了最后一次汇报——誓与阵地共存亡。
那个团长选择了放弃侧阵地的战士,挽救主阵地上的那个连。他放弃了少数人,救回了多数人。
在现在的我们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容易的选择题。不管怎么说,多数人的生命显然比少数人的生命重要。
然而,许许多多的人根本没有办法体会,作为指挥员,作为当时的决策者,那个团长内心当时承担了多么大的痛苦。
残忍无比!
那个团长叫马兆明,时任63军188师563团团长,他还活着。
(详情见《军事纪实》铁在烧-铁原阻击战第三集生死抉择)
采访的时候,马兆明已经94岁高龄,你们可能无法体会这样一个老人,回忆起当年那一幕,依然强忍着泪水的震撼。完全不能够如何形容他是如何背负着这一份内心的痛苦活下来。
活着了的不如死去了的。
摆在李牧面前的,保证五名小孩的安全,押解人员以及银行工作人员就有可能受到伤害,反之,五名儿童的安全得不到保证。
他要在两者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因此而产生的所有后果,他需一力承担,不管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他都注定要背负着那份除非死不能消逝的痛苦以及极度的愧疚——会伴随终生,不断的在每个夜晚拷问他的内心。
每一条鲜花的生命背后,是一个家庭甚至两个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