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也可以,利息基本是月息一哩,年息一分二。
百分之十二的年利息,这在后世也是高利息了,但是在这个九出十三归,还利滚利的时代,这样的利息,简直低的可怜。
既然贷款有利息,存款当然也有,刚好是贷款的一半。
朱瞻基还不怕他们不存钱,因为朝廷以后会设置关卡,逐渐不允许金银异地流通。那些商人们想要做生意,只能把金银存到银行来。
只要有人存了金银,那不怕流水弥补不了取款。
当然,这要有一个前提,那是朝廷不能向银行伸手。
这也是所有人最怕的一点,这个时代的朝廷,可是完全没有一点信用的。
今天这里救灾要用银子,明日给官员发俸禄要银子,要是没有限制,没两年恐怕本金干了。
朱瞻基开始也是因为这个顾虑,所以想要等到他下西洋回来以后再开银行,但是在东瀛收获了近千万两金银,所以他才敢这样做。
朱棣再败家,这千万两金银也够他折腾一两年的了。
等他从西洋回来,绝对又会带回来大批的金银。
到时候,恐怕还要把紧一点,不能全部投入市场,否则有可能引发通货膨胀了。
不要以为只有信用货币才会引发通货膨胀,在这个时代,金银的购买力下降,同样也是货币贬值,通货膨胀。
李亮带着一群乡绅进了公房,他们大多四五十岁的年纪,只有两个年轻一点,也都二三十岁了。
他们一个个面色激动,进门在李亮的引导下跪拜在地,磕了三个头才敢站起来,却依旧不敢直视坐在办公桌后面的朱瞻基。
朱瞻基大手一挥,说道:“诸位,坐下说话,有何疑问,孤今日都一一解答。”
朱瞻基的公房面积不小,进门是左右两边各有两排椅子,每个椅子之间还有一个小茶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