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地照着书本来,云对雨,雪对风,春花必对秋月,晚照必对晴空,听起来好象很工整,但总透着一股死板。
张氏曾好几次点评赵琇的诗作“没有灵气”。赵琇也不在意。她觉得自己能写出看上去工整的诗,已经很了不起了,横竖也没打算做个女诗人。差不多就行了吧?她还是对字画更有兴趣。张氏劝了她几回,见她执意如此,也不再强求了。反正对于闺阁中的女孩儿来说,做诗能做到这种程度,也不算很失礼了。在奉贤的时候,赵琇很少在女孩子的聚会里展露诗才。但需要展露的时候,也从没被笑话过。
然而。曹萝这一回发起的诗会,请来的姐妹大多数是书香门第的女儿。都是熟读诗书的,个个都很有才华。赵琇要是到时被比下去,成了最后一名,就有些丢脸了。张氏便对孙女面授机宜,让她事先准备几首咏雪、咏梅的诗词,典故什么的都记清楚了,到时候做诗,想必题目不外乎这两种,直接抄上去就好。这也是富贵人家子弟参加诗会常见的做法,并不算是作弊,因为那些诗词都是自己作出来的。
赵琇有些别扭地看着张氏:“这样不好吧?也许她们出的题目不是这两种呢?”
张氏却道:“即便不是这两种,也会沾点边,你多想几首备用,并没有坏处,就当作是做功课了。”
赵琇抿了抿嘴,小声应了。
还有第三点要注意的事,就是事先打听参加诗会的各家闺秀的姓名出身,各人性情如何,是否有忌讳。免得赵琇到时候糊里糊涂地戳中人家的死穴,结下了仇怨,还茫然不知情。
这点倒是不麻烦,曹萝既然要做东,请赵琇去助场,自然会在帖子里写明请了些什么人来。赵琇便将这些闺秀的姓名出身告诉张氏,让她去回想她们各自家族的来历与亲友关系,若有不了解的,就让人悄悄打听去。
到了晚上天黑后,出门打听消息的人已经将情报归纳好送了上来。赵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