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海参崴的几万辽民基本都适应了这里的新生活,他们表现的很安分,对于分配到的工作,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
这些辽民都历经过很多磨难,现在终于有了个安身立命的地方,非常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公司提供了住所,虽然简陋但是也能遮风挡雨,而且一天三顿饱饭,还发了那么多的生活用品,上哪里找这样的好日子。
李明和先遣队以及基地各部门经过研究,在高建国提供的花名册的基础上,又重新归纳整理了一套完善的户籍制度。每个辽民都有完整的身份档案,档案里记录了此人的所有信息。
每个辽民都配发身份认证标牌,上面有照片,标牌里有一个芯片,记录着这个辽民的各种身份信息。就连上食堂打饭,都要出示标牌,通过划卡才能领到自己的食物。
李明他们还把辽民重新整编,每千人为一大队,大队长由公司员工担任。下面以百人为单位,组成一个个生产队,让大家选举一名生产队长,两名小队长,暂时接受军事化管理。冬季的时候,公司还准备对他们进行基本的军事训练,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每个生产队自动转化为民兵连。
这批辽民里有几千名具备各种特长的人,这些有特长的辽民刚一到海参崴,就被各个部门瓜分一空。其中任朝新的基建组足足选了近两千人,因为他们很多工种,技术性都不是很高,跟着学半年一年的就能胜任,只要曾经在老家垒过房子的,哪怕是会编筐编篓的都行。
其他部门也都挑了一些具备各种特长的辽民,他们的待遇仅次于教导队,比一般辽民要高不少。白天跟着各部门当学徒,晚上还要上夜校,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和技术理论。公司对他们也都寄予厚望。
李明把先遣队基地的工作和高建国做了交接,就带着近百辆补给物资的卡车,以及几十辆油罐车,打开虫洞回到了现代社会的海参崴。
当李明和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