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的精神状态比起很多老来丧独子的人好的太多了。
杨帆就感觉这对老人的经历大概真的让他们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层次。不过这反而更让杨帆疑惑了,按说他们这种心态,更不会去卖房子了。
难道是植树造林太多,缺钱了?
大概是看到了杨帆的疑惑,萧老解释道,“我们夫妻并不缺钱,我们在深城那边有产业,可以维持我们在西北那边的植树造林。”
杨帆,“……”
自己只是刚动念头,居然就被眼前的老人看出来了。
对于杨帆的表现,萧老笑了笑,“七十多岁了,总归会有些人生阅历的。”
“至于为什么卖你房子,人生七十古来稀,我们夫妻俩也都七十多了,怕是没几年好活了,既然没了后人,那更要安排好后事。”
说着,老人居然把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解放前跟随家里到了美国,改革开放后回归,先是到了深城投资,间隔几年才回到故地,买了自家老宅。而他们的儿子则是绿色组织的成员,对于环境现状忧心忡忡,回国后也经常往北方,尤其是西北干旱地区跑。后来的车祸也是在西北山路上出车祸死的。而在儿子死后,一对老人两三年没缓过劲来,一直到九四年开始从事儿子未完的事业,也算接过儿子手里的旗,就好像在替儿子活着,精神有了个寄托。
说到最后,老人晒然一笑,“也有很多人说过我们夫妻俩具有高尚的情操。有时候我也在想,我们这么做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后来想明白了,这跟高尚不高尚没关系,这只是我们的精神寄托,否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走出那个阴影。”
杨帆想了想说道,“我也不说什么小爱变大爱的虚话,我认为老先生能说这句话,本来就是高尚的体现。”
杨帆说完,老人笑了笑,也不再继续这个话题,而是看了看杨帆,又看了看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