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时候没有出过什么大的角,而且戏班子多了,很多人把梆子给唱烂了,所以多数人们改追其他剧种。
大家也都知道,在民国时期,京剧发展尤为迅速。涌现了众多的流派和艺人,而这些艺人中其实有不少原来是唱的梆子的,因为梆子衰落了,才改学的京剧。
甚至很多梆子戏班解体后,老板又拉活组建了京剧戏班。这也是促进京剧急速发展的一个因素。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梆子里很多的戏也是被引入了京剧中,这也为京剧本身的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
当然,京剧能够吸收梆子,也是因为京剧本身就有着独特魅力。
梅家在那个时期也有个戏班子,可随着梆子的衰落,梆子在大城市没有了活路,仅存的一些梆子戏班就转战到了农村,梅家戏班也是那个时候搬到西流庄落脚。
西流庄也是那个时候才有了梅姓的人,那会儿西流庄不过是一个小村子。梅姓人的比较多,所以搬过来后直接成了村子里的大姓,因为梅姓的人都是戏班子出身,所以带动的这个西流庄的人也开始学习。
加上那会儿梆子在农村还是很有市场的。
所以梅家的梆子戏班也就得以保存了下来,不过却是元气大伤,再也没有了以前的风光,他们只能唱唱庙会和大地主家的葬礼之类的。
不过戏班子总算还是撑的下去的。
说到这儿的时候郭仁峰忽然停住了,他道:“这些是不是不重要,这些都是梅河经常跟我们说的,所以我忍不住讲出来了。”
梅河经常说的话,那对她肯定有着很深的影响,所以我就对郭仁峰说,让他继续说,这些都很重要。
听到我这么说,郭仁峰就继续讲有过梅河祖上的事儿。
梅家的戏班子好不容易在农村稳定了下来,可好景不长,到了梅河爷爷那一辈,恰好赶上抗战爆发,华北战事吃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