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史书有所记载外,另几次都没有确切依据!
又比如,《后出师表》中说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连年不征不战,坐使孙策据有江东,这和史书记载的情形也不合。
这是论据二也!”
“我来解释这个,”王教授摸了一把胡子,道:“这可以解释为史书缺载或误载,在史学界,有无数的缺录和错误,这个是正常现象,想必你李凡也很清楚的。
而且,一个历史事件在当时和在后世会有不同的叫法,敌、我、友各方的称呼也可能不同。比如‘甲午战争’也被叫做‘日清战争’,还有些历史事件会被记录历史的人遗漏或有意回护不提到。
《后出师表》中提到‘逼于黎阳’这件事,很容易被认为指的是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可原文中已提到了‘险于乌巢’,这明显是重复罗列……
李凡,经过理智地这么分析后,你的第二个论据,其实,摇摇晃晃站不住啊!”
室内一片笑声,而李凡也很配合地“哈哈”两声,不过这“哈哈”的发音有点儿接近于“呵呵”,李凡继续道:“既然站不住,那我继续说我的第三个论据!”
李凡还是不反驳!
几位教授有些蒙了,这绝对不符合李凡的一贯作风!李凡这小子最爱和人掰扯,最爱发表自己的观点,阐释自己的意见,今天怎么这么“乖巧”?
李凡继续道:“《后出师表》中出现了很多史无记载的人物,原文道:‘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其中,除了‘阎芝’外,全是查无对证的人。疑为伪造者不熟蜀汉历史,生编乱造之故。此论据三也。”
“我说几句!”这回又换成了孙教授发言,他道,“三国历史中的人物何止千万,不可能每人都有记录,如蜀国方面的吴壹,是刘备的大舅子,官拜车骑将军都没有正式立传,何况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