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执宰大明 > 432.第432章 五味杂陈

432.第432章 五味杂陈(4 / 5)

耿于怀,认为李清正在众臣面前羞辱了洪熙帝,这才导致了洪熙帝忽然驾崩。

朝中的官员并不乏那些揣测圣意之人,再加上平常与李清正有仇的官员,纷纷上疏弹劾李清正,其中最为恶毒的理由就是李清正明知洪熙帝身体有恙还要用如果激烈的言辞奏事,其心可诛!

一句“其心可诛”使得那些想要为李清正辩解的官员纷纷知难而退,毕竟洪熙帝确实死在了李清正上疏后,这使得李清正上疏的目的变得扑朔迷离,涉及到了阴谋谋害洪熙帝一事。

即使是朝中的清流们也无法开口为李清正辩解,说到底“忠君”是清流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正是打着这个旗号清流们才能在朝堂之上畅所欲言,即使是冒犯了皇帝也往往被皇帝所宽容,而李清正的事情无疑是犯了一个大忌。

既然连清流们都选择了退缩,其余的官员更是不想因为此事而面对宣德帝的怒火,免得陷入谋害洪熙帝的漩涡中。

就当众臣都以为李清正这次必死无疑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时身为都察院监察御史的李云天挺身而出,为李清正进行了辩解。

在李云天看来,李清正身为翰林学士,朝堂上的言官之首,而言官谏言是天经地义之事,李清正上疏奏事并无不妥。

至于李清正在上疏时言行过激,是他平日里的性格使然,这也正是洪熙帝欣赏李清正的地方,其忠心无需言表,否则的话李清正岂能坐到翰林学士的位子上来?

因此,李云天认为李清正错就错在了太过耿直,遇事不知道变通,在洪熙帝身体有恙时还上演辞激烈的奏章。

如今,李清正已经被洪熙帝惩罚,贬去了荒芜偏远的交趾担任知府,已经为其过错付出了代价。

自隋唐起,历朝历代的帝王都重视言官,谏者无罪已经成为了帝王畅通言路的重要基石,而李清正身为言官之首,岂能因为他的一道谏言就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