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中有记载:“造大舶,修四十四者六十二”。
明朝时编写的《国榷》中则称:“宝船六十二艘,大者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明末罗懋登所著的《西洋记》中曾经详细地记载了郑和船队中各种船型的尺度,其中宝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
郑和下西洋时的副使、南京守备太监洪保墓中的一块墓志铭文上记载了郑和下西洋时的情形。
铭文中记载:“永乐纪元,授内承运库副使,蒙赐前名。充副使,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赍捧诏敕使西洋各番国、抚谕远人。”
料在古代是一种容量单位,五千料相当于现在排水量2500多吨,这在明朝简直就是一个造船业的神话。
而比郑和出使西洋晚了八十多年才出现在大西洋上的哥伦布船队,仅仅由三只帆船组成,最大的圣玛利亚号只有100吨,由此可见明代的造船技术在当时简直就是一个神话。
可惜的是,明孝宗时由于内廷和文官集团的争斗,故而在文官集团的倡导下,明孝宗下令毁掉了全部郑和下西洋时期的航海技术,包括造船术、航海图等等,再加上种种历史原因,使得明、清两朝的造船业一蹶不振,逐渐被西洋诸国所赶超。
“大人,这是此次的出航人员,都跟随三宝太监下过西洋。”见李云天兴致勃勃地望着停靠在岸边的那五艘郑和宝船,罗海伸手指了一下那些列队而立的军士,沉声向李云天介绍道。
“还不拜见总兵大人!”说着,罗海冲着那些军士高声喝道。
“拜见总兵大人!”听闻此言,军士们立刻整齐划一地向李云天躬身拱手行礼,声音洪亮的喊道。
李云天见状不由得赞许地点了点头,看来郑和下西洋时所率领的军队不愧是大明的精锐,时至今日依旧能训练有素,保持严整的军威,实在是不容易。
“免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