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守军再顽强,也是孤城一座,终究会成为他的囊中之物。
两军隔江对峙,在任真预料之中。
他知道,陈白袍等的是三军会合,想凭整体优势碾压向前。一旦出现这种局面,只靠眼前的兵力,就真的守不住了。
所以,他必须尽快想办法,引诱白袍军出击,先粉碎这支精锐主力,才能扭转全局。
鏖战第二天,江畔军营里举行简单的葬礼,祭奠儒圣。
全军上下披白,气氛沉闷,他们都亲眼目睹,董夫子死得壮烈,宁肯选择自爆,也不愿死在敌人剑下,如此决绝的姿态,令人动容。
文人坚贞不屈的气节,更鼓舞了他们捍卫北唐疆土的信念。
葬礼过后,众多贤哲聚在一起,商量接下来如何治理丧事。
儒家最重孝道,一应礼仪必不可少,不能就这么草草敷衍了事。夫子尊为一家圣人,受北唐臣民推崇,如今他为国捐躯,就算不用举国披丧,也理应得到百姓的哀悼。
老人们也讲究落叶归根,夫子虽战死庐江,终南圣地才是他的归宿。作为弟子门生,贤哲们一致认为,得在终南山设立衣冠冢,举行祭祀大典。
但眼前战局焦灼,他们这些儒生是阻击敌军的核心力量,断然不能离开军营。最终,他们商量后决定,让六师兄薛饮冰代表他们,护送老师的灵位回山,替他护陵守孝。
次日清晨,任真同师兄们出营,恭送老师的亡灵回家。
为表孝心,任真又独自再送一程,一直随薛饮冰走到两界山前。
薛饮冰心知,小师弟是有话对他说,于是路上行得很慢,跟任真骑马并肩。
“师弟,你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任真自然明白他的话意,叹了口气,面容苦涩。
当日董仲舒在战死前,留下最后的一句话就是,要把儒家托付给任真。这句遗言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