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型制的砚台,也很少见。葫芦上下两部分,分别是深浅砚塘,各有凹槽,大小搭配在一比四的比例度,便于砚出的墨汁收拢。因此,内行人只要看一眼,就能判断出此砚台设计非常合理。
在葫芦腰部,恰好有一道宽约一厘米的紫色带,像极了一条紫色饰带
老爷子似乎也惊艳于此,手指不停摩挲着紫带锁腰,嘴中嘀咕,“有意思……”
整个砚台表面,朴素异常,没有任何人工纹饰和图案,但却透着一种浑然天成、妙手偶得的情趣。
砚台的设计人,工艺相当高超。
单凭这些信息,自然无法完成鉴定。
老爷子将砚台立起来,右手五指,围着砚台边缘走一圈后,才将其翻覆,露出底面。
难能可贵,这块松花砚的材质完全统一,通身翠绿,腰部紫色带形成满圈,这就很名贵了。
整个背面,光滑平整,只有左下方可有隶书四字“敬轩御贡”。
嗯?卢灿眉头一下子皱起来,这四个字不好理解啊!
“敬轩”极有可能是某人的字、号或者斋号、雅号等等,但“御”这个字,可没什么人敢用!再说后面还有一个“贡”,表明这是敬献给皇上的东西!敬献给皇上的东西,你敢说是“御贡”?“贡御”还差不多?
卢灿第一个念头就是……难道是刻印错了?
连忙摇摇头,这不可能!区区四个字,若是刻印错了,那他被抄家夜市活该。再说了,刻印错了,那这方砚台,也不会被清朝内廷收录。
区区四个字,想要解/开这方砚台的原主人是谁,这^……太难了吧!
老爷子似乎一时间也没找到线索,又将砚台盒仔细翻看一遍,什么线索也没留下。他皱着眉头,手指在砚台上不停摩/挲。
与此同时,卢灿也在琢磨。
松花砚的出现历史并不长,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