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沈子澈。
这人是晚明崇祯年间的一位制壶怪才!
祖籍湖州长兴,后迁居到桐乡青镇(后世有名的乌镇),此人多才多艺,制壶工艺精湛,与宜兴时大彬齐名。他的壶具,非常受当时文人墨客的追捧。不仅如此,他还擅长制作各类文具,柳条书箱、湖州毛笔、楠木书柜、红木镇纸等等,无一不精。
一名制壶大师,在乌镇,竟然靠着妻子开设的一家书香铺子谋生,也算是当时的奇闻。他的壶器追捧者,明末江阴人周高其曾经问过他这个问题。
沈子澈淡然说道,“制笔之术,家传手艺(湖笔非常有名),自不敢忘。余者,皆为小道,兴之所致而已。”
此故事在吴骞的《阳羡名陶录家溯》中有记载。
这种散淡性格,还有那种隐逸之风,注定沈子澈无法和时大彬一样声名大作,但这人制壶手艺,在当时并不比时大彬差。
同是这本书中,还有这样的记录:“仁和魏叔子禹新为余购得菱花壶一,底有铭云云,后署‘子澈为密先兄制’。又桐乡金云庄比部旧藏一壶,摹其式寄余,底有铭云‘崇祯癸未沈子澈制’。二壶款制极古雅浑朴,盖子澈实明季一名手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
仁和魏叔的儿子禹新,为我购买了菱花壶一把,底部有铭文若干,最后的署名是“子澈为密先兄制”。又有金云庄(清代收藏大家)收藏的一把老壶,他将壶的款式临摹成画,寄给我。那把壶底部有铭文“崇祯十六年沈子澈制”。这两把壶,极其高雅古朴,那是因为沈子澈是明代一名制壶高手啊。
要知道,海宁新仓吴骞是清代有名的收藏大家,家中藏书室名为拜经楼,各类藏品极其丰富,仅各类书籍就达到五万册。
他能如此追捧沈子澈,足见沈的制壶手艺。
听说是沈子澈的茶具,卢灿腾的一下来了精神,眯着眼睛往茶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