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您知道?”
“岂止知道。”陆知行悠悠说道,“这个隋东林,是个很有天分的人,紫砂技艺自不必说,在瓷器制造方面,他似乎天生就有种直觉,对收缩和重量拿捏得特别准。”
重量好理解。做瓷器,重量不对,那肯定不行。行家里手鉴定,有时候拎起来一试,不用看就知道真假。这是原料用量的问题。
关于这个收缩,是因为一件瓷器,制胚的尺寸和烧成成品之后的尺寸,它是不一样的,会产生收缩,成品比胚小一点儿。如果你要高仿一件瓷器,高二十厘米,那么胚子就得做二十厘米多一点儿。
但是,多少合适呢?这就要复杂一些了,瓷泥、温度、釉料等等都得通盘考虑,才能做得准。
“这个人四十多年前,来过瓷都。”陆知行接着说道:“那时,他还是个三十岁的年轻人,当然了,我年纪更小。他不知从哪里打听到了我师父,来瓷都,就是为了上门拜师。”
“我师父不同意,但是此人很有股韧劲,说难听点儿是赖皮劲儿。最后我师父被纠缠不过,就拿出了一只民国的青花小瓶,说你原样做一件我看看。”
做出来之后,陆知行的师父陆火圣,让陆知行先称了称重量,量了量高度,竟然一般无二!
陆火圣着实吃了一惊,说,“小隋啊,你之前跟谁学过?”
隋东林说,“我之前是学做紫砂壶的。制瓷我没有师父,是自己看书琢磨,外加到窑厂里跟窑工们一起干过。”
陆火圣一听,“那你做一把紫砂壶我看看。”
结果,隋东林就带了原料和工具来,在陆火圣面前,做了一把紫砂壶。
陆火圣一看,又吃了一惊,说,“小隋啊,你这紫砂手艺,完全进得了一流的行列了,你师父是谁?你跨门拜师,你师父同意么?”
结果隋东林说,“我做紫砂,没有正式的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