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乾隆一朝,是最富有的一朝,而乾隆似乎也相对最清闲,下下江南,收藏古玩,吟诗作赋,玩得挺嗨。
所以,他最有心力也最有能力去寻找和氏璧。和氏璧失落那么多年,他去找寻,已经不完全是因为这个华夏正宗传国玉玺的意义了,他在有时间折腾闲情逸趣的情况下,肯定是有强烈的好奇心的。
其实唐易一直也很好奇。
他最好奇的一点就是,和氏璧到底是什么玉种。这个目前没有定论,但玉质很好那是肯定的。综合各种正史野史,颜色似乎是白中泛绿,同时有一定莹润的质感。
当然,这是内里的玉质玉色。而楚人卞和在楚地发现的,是一块璞玉,就是可能没完全显露玉质。
和田玉产自和田一带,蓝田玉产自蓝田一带,岫玉产自东北,独山玉产自中原省。楚地并没有很出名的玉矿,怎么会捡到一块璞玉?
而且,一开始这块璞玉被认为是石头,虽然是璞玉,表面可能有石皮之类的东西,但是楚王不认识,楚国玉匠不可能不认识吧?结果就是不认识,不然卞和也不会丢了双足。
这一点自然不只是唐易考虑到了,前人也都考虑到了。
在民国年间,有学者曾经提出,和氏璧有可能是产自楚地的拉长石。因为有的拉长石具有洁白和碧绿的闪光,而且不经打磨很难看到这种闪光,故而才出现一开始不被辨识的情况。
同时,楚地具备出产拉长石的基础岩脉,但是迄今没有发现具有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卞和无意中发现的那一块,就是罕见的极致,此后再没发现也有可能。
唐易见过质地很好的拉长石。只有带着晕彩的拉长石才会被当做宝石。
但是唐易并不认同和氏璧是拉长石的观点。倒不是因为拉长石市场认同度低,价格不高。而且他也不懂宝石学。他之所以不认同,是从“气质”上。
人有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