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了解程度,见机行事地托几下自己的拍品。其实,买家和卖家这种做法都不过是一种心理战,林逸在香港拍卖行,在南都拍卖行都领教过,觉得这也就是猫捉老鼠的游戏,究竟是道高还是魔高,还真的不好说。
自从收藏书籍以来,林逸为了收藏自己喜欢的版本书籍,也经常光顾那些拍卖行,在拍场中也常常为选择座位而举棋不定,坐在后面也有弊端,因为会有熟人回头望一望,示意能否高抬贵手,他这人脸皮又薄,往往有很多欲得之品,最后都因此归了他人。坐在前面虽然有弊端,那就是被全场的人盯着,知道他在买哪一类的拍品,但也有个好处,那就是谁也不顾,眼睛只盯着拍卖师,任何朋友请让,自己都可以装作看不见,其实也是真的看不见。但无论怎样挑三拣四,其实还是在这些摆好的座位中,选择坐在哪里而已,很少人会想到,座位还可以不这么摆。
这次拍场上进来的这几位,就不拘囿于拍场的摆位规则。他们六七个人,走到拍场的中间位置,全然不顾现场工作人员的阻止,拉开七把椅子围成个扇型,几个人坐下,旁若无人地现场办公起来。
博海的拍卖场地本是正方形,而这几位在会议室的正中央摆成这个姿态,正暗合了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思维观。林逸很佩服这些人能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以“六经注我”的方式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拍场上的人都好奇地看着这几个特殊的买家,想看看他们还有什么更加超常的举措。
开拍之后,这六七个人中看上去年纪最大的一位---当然这只是林逸的判断,因为此人银发满头,林逸觉得这位应当是这群人中的吴用,或者称作师爷---把图录摊在膝盖上,认真地给其他几位讲解着。这群人中的主角,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人,林逸是从他的举止中看出他是一位领导的,因为从穿着看,肯定不能看出来。他穿得很是朴素,藏蓝色的夹克衫已经洗得略微发白,显示着三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