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传世作品颇多,但绝大多数都是碑拓,直接流传下来的墨迹,大约只有《告身帖》、《祭侄季明文稿》、《刘中使帖》、《湖州帖》等寥寥数篇。
按道理,颜真卿的墨迹怎么样也不该出现在这样的店里,可是,李逸遇到的不讲道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再加上这幅字帖上那密密麻麻足有数十个之多的钤印,不得不让他怀疑,这很可能还真是一篇真迹。
“蔡襄、米芾、董其昌、贾似道、韩逢禧、恭亲王、乾隆预览……呵呵,还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啊!”
李逸先是简单的看了一下字帖的内容,就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些收藏钤印上。而当他辨认出这些钤印竟包含了如此之多的名人之后,就知道,这篇字帖绝对真不了。
做出这个判断绝对不是他真的看出了这些钤印有作伪的嫌疑,事实上,如果不仔细的比对,想从钤印上找出问题很难。他推断的依据主要根据这些钤印的主人来的。
一般情况下,像是蔡襄、米芾、董其昌这些书法大家,他们收藏的东西,很多都不会简单的加盖一个收藏鉴赏章就完事,他们往往还热衷于给这些收藏加题跋,越是名家的作品他们越会如此,更何况这还是颜真卿的墨迹,哪有轻易放过的道理?
另一个,像是这样流传有序的作品,在一些相关的著录文献中肯定会有记载,可是在利益的印象中,却从没有这篇字帖的记忆。
这倒不是说李逸敢笃定他看过的著录就包含了所有,也记住了所有,但像这种无数名人经手的东西,如果一些著名的大型著录文献中没有记载,即便在一些野鸡文献中有所著录,也不能说明其真实性,相反,那些赝品倒是很有可能就是根据那些文献来的。
再说记忆的问题,先不说李逸现在记忆力大涨,已经差不多可以做到过目不忘了,哪怕就算是他真的有所遗忘,也绝对不会忘记这么重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