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记得,一张北宋宣和年间东京“官琴局”御制的名为“松石间意”的古琴,曾经拍出过1.3亿元软妹币的天价,是目前最贵的古琴,也创造了世界乐器的拍卖纪录。而在它之前,这个记录则属于明晚期孔府所制,后被收入“御书堂”,成为乾隆御用古琴的那张名琴,拍卖时的成交价格为5800万软妹币。
至于传说中的华夏古代四大名琴,那更是堪称无价之宝。可惜的是,这四张古琴都只存在于传说之中,至今没人能够一睹其真容。
古琴的造型各朝各代都有所不同,目前常见的大约有14个琴式,而古琴的断代,除了款字题跋之外,琴漆上的断纹,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由于长期演奏的振动和木质、漆底的不同,琴漆上可形成多种断纹,常见的就有七、八种之多。
李逸对古琴并不是很熟悉,只是在资料上看过各种琴式的模样,对于断纹也只是粗浅的研究过,但他自服食了何首乌水之后,记忆力超人,因此虽然并没有深入研究,但对于琴式和断纹类型,基本上还都能够看出来一点。
他面前这张古琴,是一张标准的伏羲式七弦古琴,虽然一眼并不能看出琴的真假年代,但琴弦却很明显,都是后配的。
这张古琴,通体施以栗壳色漆,间有黑色,漆面上有数十道明显的牛毛状断纹,但凭借李逸目前的水平,也只能认出这形状是牛毛断,却并不能认定真假,就更不要说根据断纹来断代了。
既然不能从漆面看出什么,那么就要看古琴的铭文了。
一般来说,古琴都会有两处留有款识,一处为琴背,均为刻款,另一处则为琴腹,有刻款和写款两种,其中刀刻者容易保存,墨写的若年代长久,则较难辨识。
相比之下,古琴腹内的刻款更为重要一些,因为如果琴体两侧上下板粘合处没有剖过重修的痕迹,其大多都是原款,不像琴背处的刻款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