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之罪。
而且这次的三十六人里面,靠着舞弊进来的就有十二人,占三分之一的数量。这已经是科举历史上很大规模的舞弊了。
最最要命的,是试卷上藏头的那六个字。
舟可覆,权可倾。
君权常常被比喻成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虽然确实是一句忠言,但只怕没有几个君王喜欢听。
这六个带着明显逆反意味的字,被藏在一国选拔官员的科考答卷上,其心可诛。
建兴帝气得脸色铁青:“把秋闱的所有考官全部抓起来,三司会审,严加拷问,一定要查出是哪个胆大包天的反贼!”
秋闱后参与阅卷的考官,总共有十九人,当天就全部进了刑部大牢。
但说是有十九人,其实这里面的大部分阅卷官,都只是负责繁重琐碎的工作,比如答卷的整理和初步挑选,剔除掉明显不合格的试卷。而从中挑出那三十六份答卷进入殿试,这个最关键的权力,还是在南宫易和礼部吏部的四位官员身上。
几个人自然是全都大喊冤枉。每一份答卷都经过五个人的审阅,然后以投票来决定进入殿试的资格,所以没有一个人能独自做决定。
那十二份带标记的答卷,文章做得都相当不错,颇有真才实学,有几篇甚至可以说是满纸珠玑。就连建兴帝自己一一看过之后,都不得不承认,即便这些答卷没有带标记,主考官们只凭文章水平把它们选入殿试,也是很正常的。
等到那十二个考生也进了刑部大牢,被审问过之后,众人这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他们在秋闱之前半个月,全都拿到了秋闱的考试试题。本身就都不是些才疏学浅之辈,别人在应试时只花几个时辰临场做出来的答卷,他们花了整整半个月去准备,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不会比别人差。
知道科举考试试题的人不少,主考官,阅卷官,出题者,甚至印制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