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用。
狼牙棒和铁锤的攻击固然可以毫无疑问判定为力量型打击伤害,可是战马冲刺的撞击难道不是么?难道一个身穿坚甲的人,便不怕后世的车祸了么?显然,这些也都是钝器打击。所以给扛骑兵冲锋的部队提供板甲无疑是毫无作用的浪费,他们需要的不是防止刺穿铠甲的能力,而是卸掉敌人冲击力的能力。
基于这个原因,萧铣在战前部署的时候给前几排的士兵轻甲,但是配了巨盾,给后排步兵反而装备了重甲,让他们承担前军把突厥人迟滞下来之后的阵地肉搏战部分。也就是两军站定了刀枪互砍的部分。
轻甲不但可以不浪费铠甲的防护力,也能够让前军士兵省下一部分体力,来抗更重的盾。突厥人冲上来时撞到的那些盾牌。显然也都是特制的,和此前他们遇到过的隋军使用的圆盾或者长盾万全不是一个概念。
萧铣军一线步兵使用的巨盾,是厚厚的重质硬木板子纵横拼接钉起来的,然后蒙了厚厚一层铸铁铁皮——基本上比铸造的铁锅还要厚实一些,有折边造型,便于固定在木板底子上。整个盾可能也有二三十隋斤分量。都已经不比重型陌刀轻了。所以需要让士兵省掉一半的铠甲负重才能拿得动。
不过这种盾牌的优势显然不止于此,它们在结构上还有两个特点。第一个便是盾牌的下边缘做了锐化处理,有楔形的剖面造型。所以往地上重重一插的话,如果再跺上几脚,就有可能在不挖坑的情况下就把盾牌夯进地里数寸乃至半尺深。第二个结构设计便是盾牌后方有一个如同油画架子一样的两根细铁棍组成的支架。平素绑紧在盾牌背面作为支撑的加强筋,而解开固定束缚之后,就可以如同三脚架一样展开,从后方斜撑住盾面,就如同拒马路障一样。
而今天的下雪气候和积雪路况,显然让隋军的这些准备效果发挥到了极致。因为积雪,突厥骑兵的冲锋速度和冲击动能首先就比平时没有下雪积雪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