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萨水才集中全力反扑歼灭孤军深入的隋军。第二年,借着斛斯政投降带来的杨玄感北上涿郡消息,乙支文德更是大手笔地孤注一掷,主动转守为攻,不计伤亡强行攻破了隋军在辽东的总屯粮地柳城配合杨玄感的断榆林关归路计划;若非最后萧铣海路救驾续上了杨广的粮道。让乙支文德功亏一篑的话,鹿死谁手还未可知。那一战的失败,至少让高句丽人付出了二十万精壮的鲜血,几乎是当时高句丽壮年男丁人口的三分之一。
但是今年,高句丽军变得保守得多,自从隋军过了辽河,逼近鸭绿江的时候开始,高句丽军就层层分兵阻截,不再回避打野战,不再惧怕伤亡。一支一支的部队往一道道无底洞绞肉机一般的河流防线上投注下去,除了每一战都绞出万儿八千的人命损失之外,一个浪花都没有扑腾起来。
当然。被绞肉机绞杀的人命,有隋军的,也有高句丽人的,相对来说,高句丽人要多不少,至少是一比二的战损比——原因无他,因为随着高句丽两户一丁甚至一户一丁的征兵比例,后期弄上来的兵源都是没打过仗的新兵蛋子,而且体格素质都差一些。这样的小规模高频率战斗自然没什么好多费笔墨描写的。因为除了残忍的杀戮换命之外实在没什么看点。
一个国家到了倾尽家底的状态,拿出来的自然不会是精兵。就好像纵然精锐如德军,但是若是拿1944年再强征出来的国民兵和苏军对抗的话。有些甚至单兵素质都不如苏军,而何况高句丽和隋军的单兵素质本来在两国全盛的时候就相差不大,远没有历史上的德军苏军那么明显。
对于高句丽人如此拼命层层设防而非直接龟缩固守平壤,隋军将领以及随军的文官一开始都颇为不解——以高句丽如今的战斗力,这样是很不明智的打法,不用一年就会被隋军成功放干最后一滴血。不过,随着高句丽人的一连串外交求饶的举动之后,隋军君臣都开始心中明亮起来。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