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大唐农圣 > 第358章 今年科举不授官

第358章 今年科举不授官(5 / 6)

建议,就眉头一皱,大摇其头。

“萧相,既然朝廷诸多大臣都不在京,这个什么行卷制度,您觉得还有保留的必要?下官以为,让这些读书人在入仕之前,就各投门墙,形成派系,对国家是不利的。”

隋朝的科考有个很操蛋的制度,就是参考之人,必须给在朝大臣投卷,只有得到了大臣推荐的读书人,才能参加考试。

这个制度在当时的好处就是,能够保证参考者有一定的文学水平,毕竟,隋朝时期的科举,可不像宋明清时期,是一级一级的考上去的,而更像是在汉朝举孝廉的制度上加了文学考试这一关。

朝廷的大臣接受考生行卷,给了考生推荐,就相当于是给这个考生做担保人,在行为品德上,这个担保人可以对考生有一定约束,即便是考生通过考试做了官也一样,担保人与被担保人之间,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在孙享福看来,这就是一个滋生官场派系的温床,可偏偏有这么大漏洞的制度,在当时就形成了,这也是为什么,五姓七家能够把持隋朝朝堂的原因之一。

读书人较多的世家门阀,中奖几率本就高,而在朝廷没有靠山的寒门子弟,即便是参考了,而且还天赋异禀,考的比哪些世家子弟好,你也没有大官做,甚至被排挤出官场,因为少数群体是斗不过多数群体的。

寒门子弟想要做官,还有一种途径,投效到世家门下去,他们不说保你平步青云,官运亨通,至少,让你能在官场混得下去,不过,那时候你得以世家的利益为最高准则。

这种模式,很快的就让世家门阀垄断了知识文化,形成了左右朝堂的力量,到了唐初,即便是有很多造反派起家的武人走进了朝堂,也没能改变这个局面。

对于孙享福提的这个问题,萧也不是没有考量,但是,你让他凭空构想一个全新的科举制度出来,就有些为难人了,古人要是有那么强的创新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