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们应交纳的税粮应该是六万石,只收了四万一千三百石,尚余一万多石。挪了未征的夏粮弥补亏空,夏秋的缺口又从哪里去想办法。如此子吃卯粮,积欠越来越多,如何弥补得了,你们欲害本官邪?”
他心也是晦气,这皇粮过税年年都需要解送京城,路必然有不小的消耗。加民工的承运成本,这些都要打到当地衙门的头开支。所以,每年都有不小的缺口,如此半年年积欠下来,是一大笔天数字。偏偏这些问题还是他的前几任留下来的,人家任期一满甩袖子走人了,结果却让他来掏这个烂摊子,当这个替罪羊。
听他这么说,三个师爷也是没有辙。岁考外察,如教、治安这种事情还能有办法应付了,必须都是虚务,只要人情走到了,面说你行你行。可赋税却是一个个没有转圜余地的数字,你交不够钱粮要拿话出来说。
良久,王师爷叹息一声:“县尊的运势也是太差,不如一任知县啊!”
史知县问:“一任知县怎么了,我看一任的积欠也不少,他又是怎么过岁考这一关的?”
王师爷回答说:“县尊,在下翻看过往年的卷宗,在嘉靖三十年的时候,淮河发大水,冲了我县万亩良田。恰好逢到岁考,任知县了奏折,请朝廷减免了本县赋税。于是,那位大人顺利地避开了当年的岁考,后又因为赈济灾民有功调去陕西做了一府的通判。”说完他继续叹息:“这样的好事怎么没轮到县尊?如果咱们县再来这么一场大水,县尊何用如此烦恼?”
这人的运气也太好了,史杰人心大感羡慕。可你王师爷说这些又有什么用,为气一气本官?
难不成叫人挖开淮河,放水冲地?
这……
这个可怕的念头在心一闪而逝,史知县怒喝道:“你这说的是什么胡话,身为一方掌印官,怎么能够盼望辖地百姓受灾?”
正要发作时,门口传来周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