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杯赛有个说法,一开始生猛得像条龙的,往往走不远。
因为激情或者运气只有那么点,开头用了后面就匮乏。
所以得冠军的往往一开始有点蔫,甚至有点磕磕绊绊的开局,然后一步一台阶,等到半决赛、决赛时候才爆发出最为凶悍辉煌的光彩。
这样整个队伍的气势才是往上的,球员才有强烈的求胜心逐渐提气,技战术也在磨合的过程中越发精炼。
这就叫调整状态,顶级运动员和教练必须得懂这个。
不光足球,很多淘汰赛制的运动项目都有这特点。
但淘汰赛制的凶险就在这里,一步走错前功尽弃,人为的想压气势,稍不注意就弄巧成拙。
好多大神都在这事儿上栽了跟斗。
好比中国大学生队赢了两场,也有人说是不是该缓缓,这有点败人品,得让士气稍微压一下,反正都已经多半出线,第三场战略性的换全替补或者换掉有牌在身的,洗掉黄牌?
白浩南不搞这些幺蛾子,他只知道自己有把握一直鼓足劲!
这种鼓劲不是盲目的打鸡血,让球员脑子烧得忘乎所以,而是让他们摆脱周遭的情绪环境影响,带着强烈的求胜**沉浸到自己熟悉的战斗细节中去。
细节,反复演练的细节,只要在战斗中找到自己熟悉的节奏,那就能顺其自然的进入自己的节奏轨道。
这事儿就不会太离谱。
看似只调整了泥鳅去换下弹头,位置也差不多,泥鳅同样在栗征、华成的前方。
可实际上弹头之前是奔跑拦截封堵,泥鳅则稳稳的缠住了对方后腰核心,如果说弹头的奔跑很容易被遛猴,消耗了巨大体力,泥鳅则事半功倍的直接找到对方命门核心,如影随形的压住,解放左右两翼。
弹头是被动,泥鳅是主动,区别大了。
这就是打到第三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