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上混乱的人群,还是毫无防卫、敞开的城门等等,都是阴谋,而这个阴谋背后的策划者极有可能是宋徽宗。
张择端只是一个记录者,而正是他的记录才能让后人看到千年前一场涉及宋、高丽、辽、金、西夏、方腊六方势力的旷世奇局!
有人总结出清明上河图四大不合理之处,第一就是望火楼。汴京城内外共有120个坊,当时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砖木结构。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到:“又于高处砖砌望火楼,楼上有人卓望。下有官屋数间,驻屯军兵五百余人,及有救火家事。则有马军奔报,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街、汴京府各领军级扑灭,不劳百姓。”高处有人驻守观察火情,下有兵马随时待命,从消防的角度来说已是严密到位。
然而在《清明上河图》中,画中的望火楼竟摆上桌凳,如同凉亭,倒成了登高观景之处。楼上无人,楼下无马。驻扎的兵营甚至已被改作饭铺茶肆,摆上了小桌小凳。
事实上北宋默许军中动用余钱营运,用来贴补军费,叫作“回易”。因此挪用军费,甚至克扣军饷,来放债、置办产业甚是常见。只是“易”是易了,“回”却难回,利钱大都落进私囊里。也就不难理解这好好的消防军营为何成了“私人”产业。
第二是军巡铺,闹市“孙记正店”旁的小屋,是军巡铺屋,相当于消防站。画中却是满满的酒桶,俨然成了酒馆。
屋里的水桶本应盛满消防用水和泥浆,屋墙靠着的带圈长杆,应该是《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用于扑灭火苗的工具“麻搭”,在顶端的铁圈上还应该缠绕上大团麻绳,以便蘸上泥浆压制火苗。
三个兵卒光着上身,或拉弓满弦,或缠护腕,显然是喝完酒正精神抖擞。消防用具被搁置,驻扎兵卒饮酒无度。可以想象一旦火起,消防调度将难以进行。
第三是城门口,汴京城天子脚下,城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