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如果将舰炮用于对地面部队的火力掩护会出现一个问题……瞄准的明明是敌人,但因为海水一波动或是开炮的后座力引起海水震荡,炮弹成片成片的落到自己人头。
所以,这时代舰炮在战场能发挥作用的更多的是火力准备……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常干这种事,在进攻某个岛之前,因为美军还没登陆所以舰炮可以放心的轰,算舰炮误差大也没关系,只要能打到岛算是打到敌人了,轰他个几天几夜,把岛的工事翻个底朝天,这时候美军开始登陆了。
陆军一旦岸,那么实施火力掩护的更多的是命率高得多的空力量而不是舰炮。
现在美军的情况,是处于这种尴尬状态下。
此时是黑夜,战机、轰炸机无法实施有效的火力掩护,能做的只有用舰炮……而舰炮不靠谱的命率使滩头的美军自身也处于危险之,甚至一旦敌人闯进滩头阵地前一公里的范围舰炮基本会失效,因为那已确定会误伤自己人了。
这也是巴顿将军“不确定”的原因所在。
同时也是秦川诱敌计划得以实施的基础……因为舰炮存在误差大的问题,美军从自身安全的角度出发,必然会把警戒线往外推几公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有充分的反应时间同时也能保证舰炮不会误伤友军。
秦川猜的没错,巴顿将军将滩头阵地前五公里的范围划为警戒线,一有什么风吹草动……是舰炮发挥作用的时候。
从巴顿的角度来说这么做没错,在弹药充足的情况下为什么不用炮弹将敌人挡在外面保证美军及滩头阵地的安全呢?!
于是,棕榈树林里传来一声崩裂声,像是某棵树被坦克撞倒,然后海风隐隐传来一阵坦克马达的“隆隆”声,间或着履带与传动轮磨擦时发出的“咯咯”声。
“他们来了!”一名站在哨塔用望远镜观察着远方的美军瞭望手探出头来向下大声示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