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在骑兵前举起巨弩,对准了缓缓靠近的唐军。
杨元庆已经得到禀报,他当即也率领一万马步兵出营应战,和唐军恰恰相反,杨元庆并不着急和唐军决战,他在等待东线的战局变化。
隋军在东线拥有十五万大军,李靖、秦琼、裴行俨都是主力之将,而对方主将却是李神通,兵力只有三万,就算增兵也最多五六万军队,远远不能和隋军抗衡,东线突破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只要隋军从东路杀入关中,那李世民就侍旎住了,必然会后撤回长安,而这个时候,才是隋军大举进攻的良机,就算李世民再足智多谋,但大势已去,他也无力回天。
在这种情况,杨元庆没有必然再用什么奇兵,更没有必要偷袭或者夜战,只要步步为营,防御得滴水不漏,这一战,李世民必败无疑。
“殿下,唐军似乎已经意识到东线的危急了。”
旁边罗士信笑道:“居然这么快就来掠战。”
杨元庆注视着唐军缓缓靠近,摇了摇头,“对方只有一万军,明显只是试探,不要和他们应战。”
他立刻喝令:“骑兵撤回,再调三千弩兵压阵!”
杨元庆军令如山,尽管杨巍渴望能和唐军一战,但他不敢抗令,率领六千骑兵缓缓退回大营,与此同时,大营内又出来三千弩兵,部署在巨弩兵之后,举弩对准了唐军。
这时,唐军已经到两里之外,由五千骑兵和五千步兵组成,李世民身着金盔金甲,手执狼牙槊,在他两边也是名将济济,李玄霸、尉迟恭、李君羡、卢祖尚、侯君集、刘弘基等等。
相比之下,杨元庆身边名将却不多,只有罗士信、杨巍、牛进达、薛万彻等等,但这也恰恰说明了杨元庆的名将都已分布各地,李靖、秦琼、裴行俨在东线,徐世绩在南线,王君可在巴蜀,谢映登在荆襄。
李世民远远凝望着隋军布阵,很明显,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