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协调焉耆军人。
与唐军井然有序,错落不慌的攻击流程不同,焉耆军的进攻给人一种乌合之众的感觉。
从不会去管什么战术,也不会去追求什么防御死角,是一窝蜂,只要看到敌人,也不管是不是自己负责的区域,但凡是能够够着的,一窝蜂的射箭是了。
如此一来,所带来的后果便是,弓箭的损耗极大,敌军的伤亡极小。
若不是八百唐军屡屡建功,硬生生的将已经紧邻城墙的敌军给堵了回去,焉耆城早不知道被攻破多少次了。
事实证明,打仗靠的并不是人多势众。
焉耆的城池并不高大,仅有两丈有余。
但在这么个地方,树木什么的是很少见到的,加工匠的缺少,现场制造攻城云梯也不大可能。
所以,两丈有余的城墙倒也勉强够用。
只是城墙是夯土做的,敌军为了对付这种攻城战,手也有少量的大弩,通过几人的合力,在城墙射出一支支弩箭来充当梯子。
但这种方法却很不靠谱。
缺乏攻城手段,是整个西域,乃至整个游牧民族最大的缺陷,而且还是自古以来的致命缺陷。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生存环境,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会有机会进行大规模的攻城。
所以,看似飘摇玉坠的焉耆城墙,在加入了八百善于守城作战的唐军之后,倒也显出了一些安稳的迹象。
其实这与对面不善攻城作战也有很大的关系,倘若对面有人善于攻城作战,那么现在的结果又将会是另一幅局面。
仅仅只有不到三千守军的焉耆城,很难防住两万人的车轮战。
“将军,援军什么时候能来啊?”焉耆守将有些魂不守舍的追问着,这样的大战,他是一辈子也没有遇见过,巨大的压力可想而知。
甚至看着整条防线,感觉随时都有被敌军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