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立马将骆养性和户部尚书程国祥招过来,一同商讨崇正通宝的制造事宜。
这货币的制造其实主要还是个货币价值的问题,比如说以银两做为主要货币单位,一石米值多少两银子,一两银子又相当于多少个铜币,这些都要有个基准,不然这货币就没法发行。像什么图案,底纹那都是很简单的事情,再复杂的图案,再细密的底纹,只是雕刻模具的匠户多费几天时间的问题,跟货币的发行基本上没多大关系。
大明现在的货币换算标准大概是:一石大米大概相当于一两银子,而一两银子大概值一千个铜制通宝,一两金子则大概值四十多两银子。
根据这个换算关系,朱慈炅最终确定以银币作为货币的基准,一两银子做成十个银制的崇正通宝,也就是说,一个银币就相当于一百个铜币,而金子的比重也就是密度正好差不多相当于银子的两倍,一两金子如果做成四个金制崇正通宝,大小和银制崇正通宝还有铜制崇正通宝都差不多,而且正好价值一百个银制的崇正通宝。
按这个标准制造金币和银币,那这个货币的换算就很好算了,一百个铜质崇正通宝正好等于一个银质崇正通宝,一百个银质崇正通宝正好等于一个金质崇正通宝,十个银质崇正通宝就是一两银子,就这么简单!
这个兑换比例确定以后,朱慈炅立刻下旨令户部和大明日兴银行联合制造金质和银质的崇正通宝,不停的造,能造多少造多少,以后民间所有的金锭和银锭都要回收,统一制成崇正通宝,而且以后除了大额货币的通兑使用银票,市面上只允许使用一种货币,那就是崇正通宝!
朱慈炅还决定,这次远赴欧陆要带上无数的金币、银币和铜币,一路送过去,远征军也送,盟国官员也送,欧陆平民也送,欧陆皇室也送,反正见到的人都送,只是个量多量少的问题,为此哪怕是送出去价值上千万两的崇正通宝也在所不惜,他要让大明的崇正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