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大好男儿,理应如此!”说着,再度拿起笔,换过一张新纸,又重新写了一封信,不过这次不再是调兵文书,写好后刘厚将其递到茅青手中:“太守逃了,总还会有些忠勇将士留下来,而番兵势大,城中无主,这一仗他们没法打,本官着你速速返回唐楼,沿途收拢南理将士、带他们后撤青阳,来曰青阳城中,你我并肩共抵吐蕃!”
茅青应命,领了刘大人的手令去了,选择快马即刻出城,不过他在向西奔驰一段、确定四周再无旁人后,他一带缰绳掉转马头,不再去往唐楼而是向着南面的山区跑了下去,大好男儿终归还是舍不得大好姓命,连自家太守都跑了,他这个区区军士还什么强。
传令让茅青去收拢残兵,不过平心而论,刘大人也真没指望他什么,待茅青走后刘厚仍旧踱步不停,唐楼完了,青阳就变成前线了,一座城、六千兵、抵挡铺天盖地而来的吐蕃铁骑?
打胜是不用再想了,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情,与城共存亡还是学唐楼太守的样子弃城逃命,这倒是个问题……足足琢磨了快一炷香的功夫,刘大人终于呼出了一口闷气,还是决定留下来了。不是他不怕死,更不是他想以死报国,留下来的原因很简单:
他爹曾是个不大不小的京官,告老后就安家在凤凰城,身为太守临阵脱逃是天大的罪过,战乱时又会动用重典,说不定朝廷查办时真就会诛了他的九族,他能逃命他爹却无处可去。
就算朝廷开恩不杀他爹,他爹也会被万人戳住脊梁骨,老头子一辈子都过得四平八稳受人尊敬,临了临了做儿子的有哪能让他在受连累、受那份罪。
既然如此,便留下来吧!
青阳太守传令,全城整顿防务,各部兵马各司职守;城中十五到四十五岁的青壮男子,一律不准离城,战时添做劳力或备军;至于中老弱妇孺若想走便可离开,但限时两天,两天后封门落锁,那时就谁也不许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