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用石碾子压了,成了平地,用来做了场院。
三十个人拿着镰头下了地,虽说没割过水稻,但是却是常割麦子的,所以也没有什么难的,左手握着穗子下方十几公分的地方,右手用镰刀割,一下子就是一把,割好了,放在一边,待割得差不多,就用一把水稻挽个月子绑起来,丢在地畦上,待到最后,再用绳子串起来,用扁担挑向低头,放在马车里。
人多,车也方便,不过三日也就将地里收拾的干净了,最难的是将水稻变成大米,这古代没有碾米机,就只能用臼舂米,可怜的是上家村连臼也很少,因为都不种小米,所以那臼是楚一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早早的搜集了附近几个村子才得了两个,又请师傅凿了两个出来,十几个人费力的抬到后院。那之前的两个,因为常年不用,早已经破败,楚一清只得让人重新用破陶瓷缸片贴平将四周贴平,便于清扫,又将臼埋在地下。厉国的人舂米,都是用两个用布包了石头绑在木头的下端,两个人或者三个人不断的捣,但是这样费力的很,楚一清就做了改良,在臼的上面,架着用一棵大树段做成的“碓身”,“碓”的头部下面有杆杵,杵的嘴子上按了铁牙,“碓”肚的中部,两边有支撑翘动的横杆,“碓”尾部的地下挖一个深坑,当把重心移到“碓”尾并将其向坑里踩压下去,“碓”头即抬了起来,然后舂下去,抬起来,再舂下去,就这样机械地重复,后来又在“碓”头上绑块石头加重,这样舂起来更有力。
一开始楚一清示范给长工们瞧,时间长了,有些长工自然练就了一些本事,那就是跑跳着舂,这样很是省力,可是就算是这般,要舂完这五亩地的大米,也需要个十天半个月,如果以后再扩大规模那更是麻烦。
楚一清在为这落后的生产用具发愁,金玉跟皇甫老太她们,却看到那白白的米甚是欢喜,晚上就用新米做了米饭吃,那白白的米饭浇上西红柿鸡蛋汤甚是美味。
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