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长子姜季子应袭公爵,但辞而不受,让位于胞弟叔乙。叔乙继位后,把崔邑(今山东章丘西北)一带的地方赏赐给他作为食邑。从此,季子的子孙便在崔邑居住下来,后来又把食邑的名称崔当作姓氏,从而成为崔姓人。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齐国担任重要官职,是当时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孙崔杼是齐国权臣,独揽朝政大权多年。后来由于他在政争失败,崔姓才在齐国失去权势,南迁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秦朝时,崔杼裔孙崔意如被封为东莱侯。入汉以后,崔意如长子崔业袭封这一爵位,并在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东北)定居下来。崔业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汉魏南北朝及隋唐时各发展成为强宗大族,名贤辈出,史称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由于两支崔姓人繁衍众多,加仕宦迁徙等原因,崔姓又进一步分衍出郑州崔氏、鄢陵崔氏、齐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光在唐代,崔姓由清河、博陵二望分出十房崔氏,累计出了二十九位宰相。当时天下有“言贵姓者莫如崔卢李郑王”的俗谚。
这些高门大姓从汉时传承至唐朝,久盛不衰,而且他们的华夏正统观念最是强烈,大唐皇帝有胡人血统都令他们心生鄙夷,更何况唐末之时五胡乱华,任由外族如此肆虐、自己的朝廷却不顾体面和尊严?至此,那些豪门大族皆有怨意,奈何当时大唐朝廷是面风光,实力不济,他们却也束手无策。那些七宗五姓有远见的人认为危机越来越近,便说服了家主,将宗族大半势力和资源与身在明处的七宗五姓彻底分离,由明转暗,藏到民间,一方面为了隐藏力量,另一方面一旦天下大乱,七宗五姓受到致命打击时,他们能为七宗五姓存续血脉。
后来果然不出七宗五姓所料,大唐盛不过三代,随即乱象频现,到唐朝末年已经民不聊生,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