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很浓的篮底白花印染粗布。只不过保存得很完整、擦得也很明亮。
禾薇倒是对这样的布置蛮感兴趣的,挨个儿地拍了照,传给兄长欣赏。
在广城看展览看得不亦乐乎的禾曦冬,收到宝贝妹妹发来的照片,兴致勃勃地问:“薇薇你也在看展览啊?这些农具看上去有些年份了,保存的蛮好嘛,只是怎么没介绍啊?”
禾薇抿唇直乐,以农具为背景,把带着玻璃转盘的红木圆桌、桌上的紫砂壶茶具以及田园风格的藤椅也拍了进去,再发给兄长。
除此之外,她还近距离地摄录了一段农具的真实用途,没错,这些农具不单光是装饰,还有各自的用途哒。
譬如那扬谷扇,打开盖子竟然是留声机,搭上扣子,悠扬的音乐即刻倾泻而出;譬如那水桶,提手竟是感应式水龙头,稍微靠近就会有清水潺潺流出,水桶腰部和水车相连,水位满到一定程度,就会顺着腰部的小孔流向水车,而后水车就工作起来了。
水车哗哗地一工作,三面墙上的布艺画如壁灯一般亮了起来,幽蓝的底光、乳白色的图案,似乎让整幅画活了起来。而且光的亮度柔和适中,关掉包厢主灯,这三幅壁画带来的亮度,营造的是另一种就餐环境。
再看那大树根上的手提篮式三层食盒,原来竟是抽屉式的小餐柜,上层放置着紫竹筷、白瓷调羹和汤勺;中层是青花瓷浅寸盘和酱料碟;底层是盛饭的小碗。都是就餐所需的餐具。
之前还说这包厢里怎么没看到通常包厢都有的餐边柜,敢情这食盒就是这个功能啊。
就连那织布机也是可以用的,叽叽嘎嘎地重复操作后,织出来一块长宽分别是40cm和30cm的天青色粗棉布,可以用来做餐垫。也可以带回家做纪念。但这织布机并不是无限制使用的,使用次数按就餐人数,相当于人手一份纪念品。
禾薇兴趣盎然地上手织出两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