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俯瞰远近山野田畴,还可远眺座落东方地平尽处的洛阳城。
漫天细雨下,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里,一身儒服男装的师妃暄正盈盈俏立崖沿,悠然神往的俯瞰着崖下伸展无尽的大地。
徐子陵恭敬地朝她玉背施礼,诚恳地道:"小姐肯破例赐见,徐子陵感激不尽。"
师妃暄轻轻叹一口气,伸出纤美的玉指,遥指远方的洛阳城,以充满悲国伤时的语调道:"自魏晋南北朝以还,洛阳屡成兵家争战之地,多次被毁倾颓,累得百姓流亡,中原萧条,千里无烟,饥寒流陨,相填沟壑。除此之外,徐兄可知我们尚损失了什么呢?"
徐子陵虽自负聪明才智,此刻只能茫然摇头。
师妃暄像脑后长有眼睛,可看到他摇头的动作,淡然道:"洛阳之称,始见于战国文献〈战国策〉,内有‘苏秦过洛阳‘之语。自此屡被选为郡城,为我国文化经济的中心,北魏时只是佛寺便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
徐子陵咋舌道:"竟有这么多?"
师妃暄续道:"洛阳向为我国文化荟萃之处,只藏书便达七千车之多。且人杰地灵,历代名家辈出,蔡伦于此试制‘蔡侯纸‘;张衡创制‘浑天仪‘、‘候风仪‘和‘地动仪‘;马钧发明‘指南车‘;王充作〈论衡〉;班固兄妹着〈汉书〉;陈寿撰〈三国志〉;〈洛阳伽蓝记〉和〈水经注〉均成书于此,洛阳城对我国的贡献,有何处可能比拟。"
徐子陵听得肃然起敬。若非他有翻阅鲁妙子传给他的笔记卷,这时定要听得一脑子茫然。现下虽仍未能完全谙识,但至少亦知道师妃暄确是学究天人,博古通今。
换了他和寇仲,无论对着洛阳城看多少遍,也不曾有师妃暄的感触和联想。
她正为洛阳过去百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