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了笑道:“嗯,坐下吧。”
陈凯之又道:“接下来,我们讲解下一句……”
陈凯之开始讲起来,三字经里,每一段都是一个典故,例如说到了纣王,自然可以引申出纣王的故事,有了孟津观兵,有了牧野之战,许多有趣味性的小故事道出来,大家记得了个七七八八,终于知道原来是这么回事。
自然,这其不免添加一些私货了,陈凯之是儒生,不得不按孔孟学说去解释这些现象,于是乎,有了纣王为何会败,王和武王为何会胜。
陈一寿站在一旁,细细地听着,想是有些累了,见角落里有个位置,四下无人,于是他跪坐在这位,其他人只好站着,却是一个个一脸郁闷的样子。
陈凯之所讲的,乃是周国八百年之后,逐渐衰弱,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开始大行其道。
那杨光听得极有滋味,忍不住站起来道:“陈校尉。”
陈凯之虎着脸看他:“记得举手。”
杨光又忙坐了下去,然后举起手,陈凯之点了头,他才重新站起,道:“陈校尉,我有一个问题。”
陈凯之道:“说。”
杨光道:“既然是发生战争,为何有游说之士呢?游说个鸟,不如打了干净,何须这样麻烦。”
众人便哄笑起来。
陈凯之却没有笑,似乎也没有气恼,而是很有耐心地道:“你若是与人结怨,是直接动手去打,还是寻营里的同袍,让他们一起为你出头?”
“呃……”杨光扭捏地道:“自然是叫弟兄们一起。”
“这是了,这是游说,你找你的同袍,痛陈自己被人欺了,你们是同胞,是同乡,这叫动之以情,你说今日若是你被打了,没人帮忙,下次营里还有人被打,这叫晓之以理,也叫痛陈利害,由此可见,游说单纯的战争,某种程度更能决定胜负,打打杀杀,这是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