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萧宸的决定感到惊讶。
公开招考,这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开始试探姓实施,但在此时的朗柳,却还是十分新奇的。别说朗柳,就算在整个潇南,也是破天荒的头一回,而且这一次招考还是整个“政斧部门”。
朗柳人、朗柳干部对公开招考不理解,尤其是朗柳干部们肯定对此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这一点萧宸是知道的,但他依然选择站出来做这件事。
有时候,“先觉”的优势让萧宸有一种责任感,他感到应该尽自己所能让华夏的各自制度尽快地走上正轨,这其中就包括政治体制。大的政治体制他现在自然影响不了,但小范围、小举措的实施有时候也是会影响到大方向的。
譬如公开招考,这其中的正面影响萧宸自然非常清楚,而且一旦出现这种实践,即便普通人也能清除这其中的好处,以及对干部队伍的建设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然而这其中是不是就只有好处呢?当然不是,这其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萧宸在朗柳第一个把这件事提出来,他知道一定会成为关注的焦点。但他也清楚,作为华夏最年轻的市长,他本来就已经够引人关注了,现在的他就算想“沉”下去也不可能,唯有一点可以让所有的怀疑声闭嘴。那就是政绩和官声。
官声暂不去说,朗柳官声比萧宸更好的此刻怕是没有了,且说政绩。经济上是主要政绩,也是上面考察一个干部的重要标准,但除此之外,其实老百姓心里还有别的需求,譬如政治上的进步。
公开招考就是其中之一。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对改革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大胆起用优秀年轻干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是一种值得肯定、值得推广的有效形式,主流肯定是好的。
所以只要萧宸在朗柳第一个推进了这项制度的实施,那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会被看做“锐意进取”的年轻改革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