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做法在曰后回头看来,肯定会觉得危险,但就现在来说,这个漏洞是可以钻一钻的。至少,萧宸完全可以拍胸脯保证,自己钻这个漏洞不是为了自己捞钱,而是正儿八经地想为鼎清、为朗柳干一番事业。
不过话说回来,华夏的各地方投资的确有些乱套。在80年代,各地方的投资主要还是面向工业和商业。如果萧宸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从1998年开始,中央和地方都开始搞基础设施,各地方政斧还大量上马所谓的“形象工程”。现在大家都看重GDP增长。地方政斧干预不了消费,只能通过拉动投资提高GDP。很少有地方政斧有一个连续的规划,都是谁干谁制定规划,新一届政斧上任后,把能凸现自己业绩和前任业绩的项目划分开,前任制定的规划因此不能延续下去。上项目时地方政斧一般都不太进行科学论证,出现了很多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情况。比如当时的计委投资司抽样调查的结果就显示,“八五”期间,齐东省重点工程95%不能还贷,这还是经济搞得比较好的地方。全国其他地方的政斧投资状况完全可以想见。
不过,不靠政斧也不现实。就是那时候的美国也不行。就算是美国,关键时刻还得靠政斧。为了帮银行筹集资金,也为了帮银行控制风险,美国联邦政斧授意房地美和房利美这两家“政斧支持企业”,大量购入相关信贷资产。那么,“两房”的钱又从哪来呢?从债券市场中来。也是再问:债券市场凭什么相信“两房”的偿债能力?答案想必谁都能想到:凭联邦政斧的担保。于是光华夏政斧一家,几年下来就买了“两房”4000多亿美元债券。这就是政斧信用的威力!
整个交易链条很复杂,但原理简单。购房者信用不足,联邦政斧就用自己的信用补足。你不敢放贷?没关系,有政斧担保你还不敢吗?次贷扩展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原因很多,但联邦政斧为市场注入自身信用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