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得感谢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感谢蒙古人打到了欧洲,把火药带了过去。
要不然的话,靠着莎士比亚的罗密欧和朱丽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但丁的神曲,再给欧洲一万年也完成不了工业化。
这种论调就好像说共和国在二十世纪后期的改革开放是李白和杜浦的功劳一样!
因此纯粹从工业化的角度而言,文科生是没啥用处的,但是如果从广义的角度去看,文科生也是不可或缺的。
为什么?因为统治阶层的官员都是从这些人里产生的。
要不然你去翻翻那些官员的履历,看看有几个是理工出身的!
而这些也可以从帝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看的出来,凡是报考历史、国文、外文之类学科的学生,毕业后大多都是跑去参加国家雇员考试的,而那些学习物理化学什么的学生,毕业后要么留校任教从事研究,要么跑去那些大企业从事研究,就算有去从政的,大多也是去一些专业机构,比如矿务司,铁路司这些。
由于这两种学生的差别比较大,帝国也是区别对待!
怎么区别对待,具体下来就是奖学金制度了。
帝国里上高等中学开始,学费就极度高昂,远远超过寻常家庭的承受能力,而到了大学阶段,学费以及其他各项杂费加起来,一年得好几百圆,别说普通家庭了,就算是那些高收入阶层都是难以为继。
在当代,一年有个五百圆薪资的话,那就是妥妥的高收入阶层,在企业里至少也是中层管理,要么是国家雇员里的科长啊什么的,而这个钱,也就刚好够大学生的一年花销。
学费高昂,除了极少数家庭外,大部分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基本都是无法承担这个学费的,他们的学费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个是自行筹借,主要是向当地的名望士绅、富商地主们借钱,而通常情况下。那些士绅和富商们一般不会拒绝交好这些前途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