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年多,留学的地方也不局限在英国、法国,其他的普鲁士甚至意大利、美国、奥地利都有派遣,不过其他国家的数量并不多,帝国的留学生主要还是集中在英国为主,法国和普鲁士为辅,其他几个国家的留学生数量非常少,往往只有几个人而已。
六十年代的帝国,正是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的最为激烈的时候,在这个时候里,大量西方的东西通过上海、天津等通商港口传入中国。
其中大部分都是科学文化居多,比如铁甲舰、比如火车。
除了这些看得见的科学文明外,尚有一些软文化。
比如说衣着服饰,如今帝国的人们,尤其是在上海这等通商港口里,西装已经是比较普及了,其普及率甚至是要超过中华装的,为什么?
因为中华装在帝国的是官员的标准服装,在民众的眼中,这中华装就是官服,所以如果不是国家雇员或者皇室雇员的话,寻常人在日常的时候是不怎么穿这中华装的。
在普通国人的心中,中华装乃是出席正式仪式的礼服,价格昂贵,这做一套中华装礼服随随便便都是几十圆,稍微好一些就得上百圆,比后世的所谓名牌西服贵多了,价格为什么这么贵?因为这礼服采用的都是进口的呢料,而帝国为了扶持国内的纺织业发展,对进口的棉布,呢绒等纺织品都是采取高额的海关税,、此外呢绒这种纺织品和普通民众实际上没有什么关系,能够穿得起的都是中产阶层以上的人,他们对价格的承受能力更强,所以进口呢绒在销售上,还会被征收奢饰品税,税率比生丝内销还高。
除了原料贵,还和对做工有着极大的要求,这礼服都得靠经验丰富的老裁缝一针一线缝出来,而且做工是绝对不能差的,耗时极长。
如此也就导致了国内的中华装的礼服价格都是比较昂贵的,甚至超过了传统的丝织品,价格上不是普通家庭能够承受的,通常而言中产阶层的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