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的记者都不禁鼓噪起来。
主持人一看,得罪谁也不能得罪记者呀,于是一边上前安抚,一边又安排人去复印更多的小册子,回过头来,又劝杨锐多讲一点记者们感兴趣的东西。
讲话杨锐是不怕的,他想了想,就干脆利落的站在前面,道:“我说明一下这本小册子的用法吧,你们可以把它当做一本PCR的指导手册,具体到PCR的基本用法,一些常见的辨疑,我都尽量写了……”
他是很乐意多讲讲话的,但是不是记者们喜欢的,他就管不着了,现在还是学者们更重要。
杨锐的声音清晰,语速较慢,说着说着,窃窃私语的声音就小的。
一会儿,开始有人提问起来。
不出意外,都是最简单的关于PCR的操作问题。
杨锐甚至不用寻找脑海中的资料,就解释了出来。
他当年读研的时候,做PCR真是做的想吐,而且是花式PCR,比这些还没有实操过的学者们,领先了起码两三年。
杨锐就当其他人是新入学的学弟学妹,简简单单的讲解起了基础。
对PCR仪有兴趣的,一个个都听的异常认真。
现在没有人认为杨锐的PCR是无稽之谈了,内容详实的小册子,还有做出的实物,以及完备的理论,都让PCR的真实性得到了无与伦比的体现。
稍微有些眼光的学者,都意识到了PCR的前途。
就算短期内没有要用PCR做研究的,现在了解一点PCR的内容,总归不算是浪费。
尤其是杨锐解释的简单清晰,在座的人都愿意听。
其实,不简单清晰也不可能。
整本小册子,本来就是杨锐照搬来的第一代PCR指导手册。美国人很喜欢搞这个玩意,一两年就更新一次,什么糖尿病指导手册,管道工指导手册,挖掘机指导手册,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