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极大的收获和极大的纠纷之间,杨锐颇有些孤注一掷的感觉。
现在,如果能贿赂哪个教授,让自己拿到主题报告的资格,杨锐绝对不会舍不得钱。
然而,杨锐连贿赂都不知道该去找谁。
黑心之路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走通的。所谓提着猪头找不到庙门,大概就是杨锐目前的状态了。
“别想了,坐下听讲座吧。”张大勇拉着杨锐坐了下来。
杨锐屁股挨到板凳,再抬头看前面做报告的教授,脑海中不可抑制的升起了一个想法:
我要是能驳倒今天做报告的拉斯古尔教授,大家肯定会对我本人和我做的研究感兴趣。
有了这个想法,杨锐不禁坐直了身子,一边低头看讲座论文,一边悄然的准备起来。
他的准备,自然是从脑海中调阅相关论文,并与手头的,大批量的查询,以确定矛盾点。
今天的开场报告人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拉斯古尔教授,从他的论文中可以看出,他主要就是在汇报自己在叶绿体分子遗传与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
对外行人来说,这有点枯燥,但对内行人来说,这却是如同编年体一样简单的叙述,很合一些人的胃口。
杨锐却是不可避免的失望了。
人家在描述自己的工作与研究,他就没有什么好推翻的了。
就算说“你做的有问题”,在这种正在研究的项目中,其实也属于找茬性质——就是因为做的项目有很多问题,所以才需要研究,若是什么都清楚了,又有什么研究的意义?
杨锐希望是正确而稳健的辩驳。
这在其他学科中或许不常见,但在生物学中实际上很常见,主要是因为生物学更新的快。
不说是研究领域,就是生物教科书,每隔几年都要换一茬才行,等于说很多现在听起来极有价值的论点,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