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学术界还是欧洲学术界,都要承认杨锐的学术实力,这是年轻的杨锐最迫切需求的。
但PCR无须玩弄学术性。
它广泛的应用性,是它能拿到诺贝尔奖的关键,它的学术指标本来也不高。正因为如此,杨锐发表论文的首选就不是超学术性的CELL,而是nature或者science了。
而最终,杨锐选了《自然》而非《科学》,是因为《科学》有拒绝PCR的原作者的历史。
杨锐不太想再经历这样一茬了。
无论是修改论文还是拒稿,都是非常耗费时间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若是无法按时通过评审,PCR的发明权又会存在争议。
杨锐不想要争议。
年龄和学历已经足够让他引起争议了,他不想要其他的争议了。
在这一点上,杨锐其实是有些过度保护了,然而,在杨锐他所知的历史中,PCR的发表历史堪称一波三折——原作者穆里斯的论文没有按时发表,以至于其他人有关PCR的论文优先发表,作者一度担心自己的研究成果要被抢去……
当然,他的研究成果现在要被杨锐抢去了。
杨锐抢的理直气壮,而且,为了稳稳的抢走PCR的成果,杨锐并不满足于寄送论文。
如果《自然》没有认识到PCR的重要性,他们很可能会拒稿。
杨锐并非《自然》的老朋友,他也不算是《CELL》的老朋友,如果被拒稿,他不会电话,也不会收到编辑写的说明信,他只会在几周以后得到一个拒稿的标准信,换言之,杨锐是无法向编辑进行解释和说服的,而当他接到拒稿信的时候,他已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我想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最好是高级学术会议上,做一次报告。”
杨锐思来想去,在李文强等人忙着进行“黄金准则”的验证期间,找上了蔡院士,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