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其实只有一个,就是如何迎接载誉归来的奥运健儿。
在具体的安排上,柏善文并不独裁,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并商量,他甚至不一定去拍板,往往让学生们讨论出合适的答案以后,才叫过。
条幅、鲜花、大字、服饰、文章、活动等等细节一条条的讨论,花费的时间着实不少。
杨锐坐在后面,显的有些不够积极,准确的说,是一点都不积极,教室内热情的讨论,反而让他有些出神的回想过去与现在,现在与过去,过去与未来。
1984年的运动会,中国一共拿到了15个金牌。最有名的当属许海峰和李宁,前者代表了中国零的突破,后者开启了中国体操的辉煌。
最有余味的当属栾菊杰,她是84年的女子花剑冠军,又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代表加拿大参赛,话题感十足。
这一代奥运冠军是幸运的一代,载誉归来,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祝福以及官方隆重的礼遇,北京市全民动员,甚至准备把学生铺到马路上去,人民大会堂也整理了出来,用来给他们开庆功会。
对这一代的中国人来说,84年的奥运金牌,挣来的仿佛是中国的大国地位。
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也深化了这种概念,将每一名冠军都塑造成了英雄。
事实上,这是80年代的普遍情况,所谓时势造英雄,优秀的人物在变革的年代总是容易出头,而在平静的时代,优秀的人物依旧是优秀的人物,却难是英雄了。
后世的奥运会,中国夺金夺的手软,能被国人记住的,只有寥寥数名田径强者,因为中国的田径尚弱。
而在84年的当下,中国一个奥运金牌都没拿过,每一个金牌自然都难得。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放在科研领域。到30年后,随便中科院的一个研究所,或者清华北大这样的顶级高校,每年发表的CNS顶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