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登《CELL》的论文,研究的主要是“钾通道的功能”,与之并列的,还有“钾通道的结构”,“钾通道基因的表达特点”,“钾通道基因表达的调控”……
就在“钾通道的结构”部分,还可以细分出“一般结构”,“亚单位结构”,“孔道区机构”,“末端结构”,“辅助亚单位”,“相互作用蛋白”,“mink类多肽”等等。
再在这些细分部分,比如“亚单位”又可以生发出“亚单位的表达和功能”,“亚单位的位点结合”,“亚单位对亚单位的选择性”等等。
任何一个细分部分的生发部分研究透了,就够一所名校教授吃到拿“终身教授”的头衔了。
不过,杨锐知道钾通道的未来发展,不代表这些细分部分,目前都有研究基础。
一些研究方向可能需要二三十年的积累,才有相应的设备基础,一些方向可能需要前置方向来奠定基础,还有一些方向,80年代人甚至可能没有概念。
比如“钾通道的功能”要细分下去,那就必须发现更多的控制基因,找到更多的基因表达,这些都需要跟风论文成批出现以后,才可以继续。
从这一点上来说,跟风论文的价值也是不弱。
杨锐考虑来考虑去,最终决定将相互作用蛋白扯出来,原因很简单,蛋白质的研究相对透彻,前置研究没有问题,研究成本也会比较低。
不过,怎么勾起在场诸人,特别是副教授们的兴趣,又是一门学问了。
杨锐对共同组建独立实验室毫无兴趣,共同组建的实验室,还能称得上是独立实验室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