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丹年这一辈子,不知道上表过多少喜报。
在那风云激荡的年代里,喜报是人们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不过,喜报要做成什么样,以什么形式来报,却也有些默认的潜规则。
以粮食产量为例,如果是亩产万斤以上的大卫星,那就要开花车,游长街,派人专程前往县政府,市政府和省政府,通知报社,邀请记者,摄影留念,浩浩荡荡的前往省城报告喜讯。
如果是亩产五千斤或者三千斤的普通卫星,那花车游街就可以省下了,省政府也可以不用去了,到市政府或者地区所在地报捷即可,至于亩产一千斤的小型卫星,通常是县内自己热闹一下,贴几张大红喜报就算结束。
赵丹年对喜报中学的成绩,也有着类似的认识。
假如是有一个人考上大学,不管是什么学校,只要拿到任何一个大中专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赵丹年就准备将喜讯用红榜贴遍学校和溪县。毕竟,溪县内能够教出大学生的中学,也就是那么几个。
假如有七八个,或者再稍微多一点的人能考上大学——这已经是赵丹年设想的最好情况了,他就准备去南湖市教育局贴捷报。
这种捷报就和大字报差不多,一样的红纸,一样的大黑字,只是内容是捷报罢了。
在80年代的中国,这种大字报就和30年后的自媒体差不多。
有名的家伙写的大字报的传播范围会很广,正如有名的家伙的自媒体会有很多人去看一样。有意思的大字报也会传播的很广,正如有意思的自媒体文章会被自发传播一样。
可惜,杨锐将西堡中学即将而来的第一个大学生的期待感都给杀掉了。
从预考结束以后,赵丹年就知道杨锐会考上大学,他知道,溪县教育系统的先生们知道,甚至南湖和平江教育系统也知道。
如果仅此而已,再贴红榜就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