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宪将自行车蹬的飞快,一边高喊着“让一让”,一边冲进挂着北京钢铁学院化工系的院子。
几名夹着书本说笑的学生赶紧占到两边,看着涂宪飙车似的回到办公区,并用一个高难度的跨步下车,跑进办公室。
“这是怎么了?”路过的学生满是好奇。
涂宪自己更好奇。
他的手里攥着一封信,信封比胖子的脸还宽,正面全是蝌蚪文,边缘还被涂宪手心的汗水给沾湿了。
不紧张是不可能的,这虽然是涂宪人生中的第五篇论文了,却是他第一次撰写成英文,试图到外国期刊发表。
《生物化学系统生态》,一本标准的SCI收录的期刊。
涂宪相信,就在北京这块地方,还会有学校的教师不知SCI为何物。但他确信,用不了几年,SCI就会变成科学届对论文水平的高评价标准。
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内也在搞类似的引文标准,牵头的就是北京图书馆,但是,相比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本身,以及1961年创立的SCI的积累,别说想要取代SCI了,跟上人家的脚步都是不容易的。全世界各国都有引文数据库和科学引文索引,有的国家从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弄了,至今没有超过SCI,可以想象其中的厚重壁垒。
当然,SCI本身是不创造论文的,它只是收录的论文和期刊。
绝大多数的研究员,也只是希望将自己的论文,放在一本有价值的期刊上。
比如《生物化学系统生态》,在涂宪看来,就是化学与生物届的高端刊物了,和它比起来,同时期的中国相关期刊,都软弱的像是蜗牛一样,毕竟,这些停刊数年,有的停刊十数年的期刊,还像是婴儿一样脆弱。
要到20年以后,才会有不错的期刊,登上世界舞台。
在1983年的中国,一名研究者想要登上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