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还不算十分出名,可是在另一条时空线,纪效新书生命力之顽强,则完爆同时代所有著作。一直到清末曾国藩编练湘军,所用的教材依旧是纪效新书而且还能打胜仗。
北洋将领王怀庆每次提拔部下之前,必将当事人叫来毫无理由一通胖揍,观察对方反应只要没有怨恨不满之色,能给予提升,这依旧是纪效新书的心得。一本兵书能流传这么久依旧发生作用,可知兵书之用。
在战法,戚继光的战术也和普通的九边将领不同。在范进看来,戚继光的战法对自己的好处最小,但是对于国家的好处最大。
自嘉靖年间名将马芳开始,明朝边军作战习惯使用捣巢赶马战术,换句话说是和对手换家。
北虏每次进犯,都必然集结部族精锐出击,老巢的留守力量不强。针对这种情况,明朝边军将领采取的应对方式为留下步兵守卫城池,自己带着亲信家丁以及骑兵直奔草原,去袭击蒙古人的部落。
蒙古人在明朝控制区烧杀抢掠荼毒百姓,他们到草原如法炮制,把留守的老弱妇孺一通杀,割了脑袋报功,顺带点火焚烧草场,掠夺驱赶马群,让蒙古人失去牧场。李成梁的二百年军功第一,是这么刷出来的。毕竟明朝军功只认首级不认其他,不管怎么来的,只要人头砍得多是功劳。
从部落里掠夺的牲畜金银,是捣巢部队的犒赏,女子是赏赐,砍下来的人头是战功。这种行为后来渐渐变成了边将与部下的财源,大家都恨不得年年开战,不管整体战局胜负,自己都有一笔丰厚进账,顺带还能得到朝廷嘉奖。乃至明朝三令五申禁止将领擅开边衅,是防范武将为了个人利益主动制造摩擦,最后让朝廷背锅。
俺答封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手下小部落的头人向俺答诉苦,被明朝这种捣巢赶马搞得无力承受,难以抵御剽掠,求和为。这种战术对于蒙古人确实打击很大,但是对于自己防地里的老百姓来说,这种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