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战争后法国仇视德国,到了一战结束,法国的这种仇视已经大幅度减弱了,二战期间法国更是放弃了抵抗德国,到了二战后法国则彻底不想跟德国成为仇敌了,所以法国选择加入德联成为欧洲共同体一员。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挪威等国在经济上更依赖德联,地缘政治迫使他们加入欧洲共同体。
而英国则不同。在经济上英国从来不依赖欧洲大陆,更是德国、法国的传统竞争对手。作为岛国,以海外贸易为主的英国更需要同中华帝国建立稳定的海上贸易。两次世界大战,英国都是中华帝国的铁杆盟友,深受中华帝国的经济和军事影响。
英国没有像法、意等国退出华约而加入北约,英国继续留在大中华共荣圈内,作为西欧国家中唯一一个华约组织的成员国。
造成英国这种格局选择的主要原因其实还是因为英国一直不被欧洲大陆所接受,几个世纪以来都被宗教、经济和政治所排斥在外,根本不被看做是欧洲国家。
英国能够坚定的支持中华帝国,中华帝国也不能亏待了他。由于西欧主要大国都拒绝了中华帝国的经济援助,因此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援英国进行战后重建。同时,中华帝国为首的华约将德联为首的北约视为敌人,英国的战略位置就极为重要了,成为中华帝国在北大西洋的一颗重要的战略据点。
因此,中华帝国除了向英国提供数百亿龙币的经济援助之外,更是在英国驻扎了二十万精锐部队。而英国亦是积极配合,有中华帝国的驻军,又有中华帝国的核保护伞,丘吉尔干脆进行大规模裁军,只保留了1.2万陆军,1.3万空军和2.6万海军兵力。英国从此进入了极低的军费开支时代,这对英国快速回复经济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英国这样财政不被军费所拖累。
在东欧,随着徳盟的东扩,希腊、塞尔维亚等国也陆续加入。为了确保在东欧的利益,中华帝国紧急召见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