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力量,可以集中所有人的力量做大事。因此,短短几年时间,苏联的发展就令世界瞩目,工业能力直追欧洲各国。
当德国金融危机最终引爆世界经济危机时,苏联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前期。西方的经济危机,恰恰成了苏联大国崛起的良机。
引进先进技术依然是苏联最迫切要做的事情,斯大林政斧为此省吃俭用将有限的资金大部分投资到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上面。
1933年,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170多个项目,涉及冶金、工业机械、金属加工、燃料动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农业灌溉工程、汽车、轮船和飞机制造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总值为24亿卢布(1卢布约合0.5龙币)。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尤其是在钢铁、机械、燃料动力、化工、汽车、拖拉机、飞机、造船等新的工业部门,许多是利用东西方的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据中华帝国经济发展总署在光华三十四年向国会提交的《世界经济发展报告》白皮书中用了25页的巨大篇幅对苏联经济发展进行了评估报告。报告中指出:‘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德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而该报告最后提及了一点,中华帝国国内的不少工业巨头也间接参与了苏联的经济建设,因为他们受不了苏联人的钞票的诱惑,虽然他们没有将帝国的核心军事技术转让给苏联人,但是帝国民用科技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技术是直接可以拿来军用的。这份报告出台后,帝国人民检察院、商品出口管制委员会等单位旋即对国内一些参与苏联建设的企业进行立案调查,对其中25家大中型企业提起公诉,其中最大的一件案子是直隶农耕机械建设集团向苏联哈尔科夫拖拉机厂出售的3000套拖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