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才符合德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单从这点上看,德国人还是值得骄傲的。
中华帝国的装甲三剑客已经不再是秘密,各国在战后都积极对它们进行研究和仿制,德国更是对装甲兵器的狂热崇拜国家。
战后八年时间,德国陆军通过对中华帝国装甲战车的研究,以及从中华帝国获得的相关技术支持,最终在1925年夏天陆续服役了一号坦克(A\B\C型)。
克虏伯公司是德国主战坦克的主要研发单位,战后该公司造了一辆只有6吨重的仿制中华帝国W16轮式步战车的LKA1样车,它可称得上是德国战后一号步兵坦克的鼻祖。
区别是,德国在高姓能的步战车车轮研究上面受限,生产的橡胶轮胎无法达到W16步战车的车轮载荷标准,中华帝国对于橡胶合成技术严格封锁,包括中华帝国的盟友在内的国家都无法获得这项技术,因此克虏伯公司在无助下只好改为履带式地盘来替换。LKA1步战车在小型车体上每侧有4个平衡悬挂式大直径负重轮和2个托带轮、诱导轮后置,炮塔上装有2挺机枪。很快又发展成为LKB1样车,也称为LaS-Krupp(克虏伯农业拖拉机),诱导轮后置而且接地,托带轮增至3个,单人炮塔上装有2挺MG34型7.92毫米机枪。采用克虏伯生产的风冷式柴油机。
LKB1实际上就是德国陆军一号A型坦克的原型车。由于德国得不到轮式步战车的技术,因此只能用履带来替代,因此搭载火炮、机枪和反坦克炮三种武器的地盘基本上一致,所以德国的装甲三剑客便成为搭载40毫米主炮的一号A型战车,搭载两挺MG34机枪的一号B型步兵战车,以及搭载反坦克火炮的一号C型战车。
德国武器局接受了克虏伯公司三种样车的方案,并给予Sd.Kfz.101~103的制式编号批准量产。
德国陆军生产了30